
说到霜降九牛网,大家多半想到天气凉、要添衣。

可年过五十的人,身体的事儿早就不只是“冷不冷”那么简单。真正麻烦的是,冷热变化一来,血压、血糖、心脏、肾脏这些老问题一起翻旧账。
霜降后,天气干燥,日夜温差大,身体像个老机器,稍微用力,就吱呀作响。
有时候人会说,秋天犯困、犯懒,其实不是懒。气温骤降,外周血管一收缩,循环负担增加,心脏就先吃不消。尤其那些平日血压边缘偏高的,早晨刚起来时最容易出状况。

可偏偏有人喜欢一骨碌起床,急着开窗透气,凉风一进,身体猝然收紧,血压上窜,这时候出汗、头晕都成了信号,只是容易被忽略。
天凉以后,食欲往往变好,这是身体的自保本能。吃得多没错,但问题是吃什么、怎么吃。霜降对应的是秋收冬藏的节气,胃口强势,但脾胃虚的人多。吃太油太咸,容易加重肾脏负担。
很多人在这个季节喜欢火锅、炖肉,热气腾腾,看着舒服,可体内钠离子积累,第二天一量血压又高了。尤其对有慢性肾功能减退的人,吃重盐重肉,就像往水缸里倒进石头,再想轻松可难。

我接触过不少五六十岁的人,药柜里塞着好几瓶降压片、降糖片,但常听他们说一句话:“最近挺好,就停两天。”听着轻松,其实危险在那一刻种下。
药物控制靠的是持续,而不是感觉。尤其在霜降这种时候,寒凉刺激让血管紧缩,药物半衰期一旦断续,血压反弹更剧烈。人体调节速度慢,等你觉得不舒服,往往已经晚半步。
秋末这阵子,人容易犯的第二个错,是“逞能”。白天气温二十来度,太阳一晒,热得脱外套,晚上忽冷,又冻得瑟瑟。这样反复收缩扩张,毛细血管疲于应付。

年纪大了,体温调节能力下降,特别是女性九牛网,血管张力波动,容易表现为手脚冰冷、头皮发紧,就像身体在提醒:别和天气较劲。
有些人怕冷过头,出了点风就裹进棉服里不透气,一走动就满身汗。这其实也伤阳气。汗液蒸发带走热量,外面风一吹, 出汗反成了“内寒”的引子。
中医里常说“秋防秋燥”,这里的燥,不光是嗓子干,还包括内津不足、代谢紊乱。其实一点散步、一壶温水,比捂在被里更是养。

霜降前后,泌尿系统也得提一提。天气凉后,喝水量往往下降,尿液浓缩明显。
加上秋食多肉、少菜,肾脏的过滤负担变大。有的人尿少还不在意,觉得不上厕所是“憋得住”。
其实长时间憋尿,膀胱压力高,会反压肾脏。尿液停留时间长,还可能滋生细菌,诱发泌尿感染。对于糖尿病人,这更是危险点,因为免疫功能下降,感染机会多。
夜里多尿,也是不少人这个季节的新麻烦。寒冷让血管收缩、血压升高,肾血流分配改变,夜尿多却容易脱水。有的人索性晚上少喝水,以为能少跑厕所。

可水分一少,血液黏稠度上升,容易引发脑供血不足。秋冬夜间脑卒中案例增多,并非巧合,所以别把“怕麻烦”当智慧。哪怕睡前小口喝点温水,也比空着身子入睡好得多。
说起水,就不得不提秋燥对睡眠的影响。很多人说,霜降后夜里容易醒,尤其凌晨三四点,醒了就再难睡。其实和体内激素节律变化相关。
天短夜长,褪黑素分泌提早,而老年人的分泌量原本就少。再加上夜里气温下降,体温调节迟缓,大脑容易误以为“天亮了”。
睡眠分段,久而久之,白天精神涣散九牛网,记忆力下降不是老,而是睡眠质量在退。

偶尔失眠没关系,但很多人会起身看手机、干家务。蓝光刺激大脑清醒,干活又耗能,循环负担更重。其实更好的做法,是让自己安静地坐一会儿,喝口温水,等体温回升。
霜降后的夜,空气干冷,呼吸道特别脆弱。干咳、一点痰,这正是黏膜缺水的表现。很多人误以为是感冒,吃药吃到胃都不舒服。其实把卧室湿度调到50%左右,就能少受罪。
再往深处说,秋凉难免让人心有点“收”。不少人这时候情绪低落,提不起劲。大自然进入收敛,人也跟着内敛,这没错。但要知道,情绪的冷比天气更容易耗人。

长期抑郁、焦虑,会使自主神经紊乱、内分泌系统失衡,血糖、血脂就容易抬头。这类心脑血管风险的变化往往隐性,平时看不出,等到一次劳累、寒冷刺激,就可能出问题。
有位做过肾病管理的长辈,霜降前后常犯低落,说浑身没劲。其实检查下来,肾功能稳定,但夜尿频、睡眠浅、早醒是主因。后来他开始晚饭后散步二十分钟,少盐多菜,情况改善不少。
可见身体和情绪的关联比想象的紧,筋骨僵一点没事,但一旦心紧,反而更难松开。
霜降讲究“补”,但别乱补。年纪大了,代谢慢,补得太勤反伤胃。

有人早晚炖汤,天天枸杞、红枣、黄芪一起上,结果血糖高、胃胀。滋补和平衡是一对老搭档,不在多,而在准。比如肾功能欠佳的人,含高蛋白的补汤未必好。
每多摄入一点蛋白,就多一分肾压。真正要养的,是水与气的流转,而不是盲目加料。
冬将至前的霜降,其实是身体的“关口”。年轻时忽冷忽热都扛得住,但五十岁以后,代偿力变弱。你以为的“小问题”,像是手脚凉、晨起头晕、夜起频繁,其实都是身体在说话。
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,就像一套老旧的装置,需要稳定的环境,不耐折腾。

这个时节,最怕的不是冷,而是自以为强。
说到底,霜降不迷信,迷信的是“我没事”。气候变化是客观的,但每个人的反应不同。
有人一阵风就咳嗽,有人一降温就血压高。别把身体当成标准件,它更像一株老树,根系深了,但树皮脆了。稍有疏忽,裂口就生。养生不是求奇,而是在每天的小事里守稳。
夜风近了,气温降了。老友一句问候,胜过吃什么补品。不要怕慢,就怕不察。霜降这天,不求温补多深,只希望你能吃得稳、睡得安、心别急。
给身体一点余地,它会自己找到平衡。就在这样的冷与暖之间,日子过得稳当,便是最好的养。
参考文献
1. 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——中国营养学会编著,人民卫生出版社。
2. 《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(2023年版)》——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。
3. 王临虹,《中国老年人健康与疾病预防》第二版九牛网,人民卫生出版社,2021。
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